說故事的楊茂秀和不說話的欖仁樹

 《聽楊茂秀說故事》

這位歐吉桑頂著銀灰色鬈髮的招牌標誌,風塵僕僕走遍台灣,教父母說故事,教兒童從生動的故事裡學習哲學性的思索。

文╱呂松庭

楊茂秀是月刊的專欄作者、兒童哲學的倡導者、大學裡的教授、繪本的譯者和作家;同時,他也是位很會說故事的「歐吉桑」,這位歐吉桑頂著銀灰色鬈髮的招牌標誌,風塵僕僕走遍台灣,教父母說故事,教兒童從生動的故事裡學習哲學性的思索。

這幾年,月刊的讀者從楊茂秀老師專欄的文章,應該已可領略從繪本裡開始哲學思考、情意教育的方式,或許只是純粹的閱讀,也可讀出盎然生動的趣味。然而,讀楊茂秀的文章和聽他親身講故事,應該會是迥然不同的感受吧,我想。

我自己大學讀的是輔大,當年在校園就聽過楊茂秀的大名。那時,他應該才拿到博士,開始教書生涯,在輔大法商學院開設「人生哲學」課程。有位聽過他講課的經濟系校友後來說,楊茂秀就是可以把例行、必修的「人生哲學」講得生動活潑,「彷彿是一幕幕的故事,從他的嘴裡源源而出。」這麼一個精采的人,我們在設想「說故事的能力」這個主題時,遺忘了他,就會像圓缺了一個角。

還有一個重要的個人理由,說是個人的,因為,我總想上當年沒有上的那堂課,滿足我內心小男孩的好奇心,同時,也讓我體悟,從文字的書寫如何轉換成身體現場的實踐。於是,12月的某個禮拜六,邀楊茂秀老師到新莊的民安國小給父母和學童講故事,講題是「從故事裡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當天天氣晴朗,12月初還挺暖和,感謝「溫室效應」,陸陸續續有數十名父母帶著孩子來。觀察這些孩子的座位,低年級的小朋友喜歡往前,中高年級習慣往後坐,這或許是年紀和某種心理的期待形成的分隔。楊老師抵達後,先問現場是父母還是兒童多,他說然後他才會決定演講的內容。在後來的一個半小時內,楊老師全部以有趣的故事貫串,如空氣裡飄揚著歡樂的養分,這個歐吉桑給我們帶來一個快樂的早上。

當天,楊茂秀共講了六、七個故事吧,真的要用文字寫出來,還不如到現場聽他講,但他講了一個樹孩子的故事,值得與更多父母分享。

楊老師這個故事,講說有名女性想向巫師求子,巫師要她去欖仁樹摘果實回家,就會變成小孩;這位女性於是採回了十顆果實。過了一段相安無事的日子,有一天十個孩子吵鬧,「媽媽」吼了一句:「你們這些樹孩子。」孩子隨即全部消失。媽媽趕到欖仁樹,把十棵果實再摘回家,但已不能再變回孩子,每顆果實上都掛著淚珠。

楊老師說,這個故事告訴父母們,不可責罵孩子的道理。他當場問父母們,有沒有責罵過小孩。我觀察現場雖然一片靜默,沒有人好意思舉手,許多父母臉上卻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從楊老師的故事延伸到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父母現在普遍知道體罰是不好的,對責罵則較不在意。楊老師則說,責罵會把可愛的孩子逼回樹上,再也不肯回來。我覺得這是非常恰當的譬喻,在責罵變成常態的親子關係裡,歉疚的果實會長在孩子的心裡面,隨著時日增長,心變成硬殼,親子溝通演變為權威與反權威的戲碼。

由於這個故事占據腦海的印象,送楊老師離開時,我環顧民安國小的校園,和台灣許許多多小學校園那樣,代表學習的校舍占領了大多數的空間,一個標準制式的操場則應該象徵著何種意義?無論如何,我想,我不會在這裡看見欖仁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