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你的投資哲學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第四原則是「儘量減少負債」。
這是配合長期與耐心投資必備的原則,就投資而言,他不借錢投資,且保留相當的現金。你可以想見,如果借錢投資,就不可能長期投資,也無法因應突發其來的變局,更不可能有耐心等待市場價格反映一家公司的價值;若沒有保留一定的現金,當利空襲擊一家好公司時,你將無法即時掌握住人生中可能非常重要的機會。
這項原則反應在選擇公司時,他也會選擇一家負債比例低的公司。
巴菲特曾說過,他的投資有三個標準,第一,具備良好經濟特質的公司;第二,這家公司要有精明幹練、值得信賴的管理階層;第三,一定要是他感興趣的公司。
標準很簡單吧?難就難在耐心、不貪不懼,且每一次決定都不違反原則。另外,我很喜歡德國已故的投機者科斯托蘭尼,他把一生的投資經驗寫成「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等書;另外,美國的旅行投資家吉姆.羅傑斯,他所寫的「資本家的冒險」,既有遊記的趣味,更包含他看待及找到投資機會的方法。從這兩本書來了解大師的投資智慧,有趣、易讀且必有收穫。
你可能覺得國外的投資家投資行為都在國外,如果回到台灣結果可能不同,那麼來看看幾位國內的專業投資人。
財訊文化執行長謝金河是我所見過少數僅靠投資就能累積相當財富的專業投資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並非財經專業科系畢業,卻能在投資界擁有一片天。
我所認識的成功投資者很少是以「賺錢」本身為樂趣,他們通常都是藉由投資增廣見聞、增加知識,且藉由投資成功來證明自己對未來判斷正確而得到樂趣。謝金河也是其中之一。
謝金河曾在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四年茂矽上市前買了所有茂矽在外流通的股票,原因只是他在一九九三年的工商時報看到一則茂矽公司的年度公告(所有公開發行股票公司都必須發布公告),虧損多年的茂矽那一年轉虧為盈,那一則公司大小大約只有半張明信片,卻開啟謝金河研究半導體的大門,確定半導體產業已復甦,於是開始收購。
兩年的時間,他以一股十一元到十四點五元買了約八百張,成本約為八百多萬元,而後茂矽上市,上漲到五十餘元一股時,他因茂矽公司總經理請辭而出售了半數持股,最後在茂矽一年賺一個資本額,股價漲到一股一百一十三元時,全數賣出。總計獲利六千萬元左右。
這則故事裡,謝金河發揮他投資哲學中的「研究」、「利空中買進」、「利多時賣出」、與「耐心」,所以他可以在一則不起眼的廣告中找到線索,研究後就買進且耐心等待,並了解景氣循環個股的特性是「賣在本益比最低時(即公司獲利最佳時)、買在本益比最高時(即公司轉虧為盈時)」,股價低時不懼,股價高時不貪。
當一個產業表現都良好時,單一公司需要作假帳的機會就不大,但當公司董監事開始釋股,公司好消息頻傳、股價卻不漲時,大約也是鮪魚肚吃盡的時候。
每一個人的投資哲學不僅反應了每個人的個性,成功的投資哲學更應與自己長處結合,謝金河經營媒體,所以擅於從極細小的資訊中找機會;呂宗耀常常拜訪工廠,所以對公司經營團隊如何經營公司有一套完整想法;黃錦川從網路世界找資料,詳細研究財報,還可兼顧教書的專職。你的長處適合什麼樣的投資哲學?為自己建立一套投資哲學吧。(本文摘錄自高寶書版公司出版的《理財起床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