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手媽媽的教戰手冊

我覺得母子之間的情感很特殊,它是無形中就存在那裡,就是有一些致命的吸引力,因為他從妳生命延續而出,但丈夫卻是另一個個體。

文╱楊雅亭 攝影╱黃念謹

結束黃心怡的採訪,我們的心被打動了,「原來成為人母的經驗竟是如此美好。」我們彼此對望說,「也許可以考慮當媽媽了!」

當長期從事青少年諮商工作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聊起媽媽經,眼神流洩的是無盡的溫柔,她這麼形容兒子看她的眼神,「好似把我看到裡面去了。」孩子望著母親的神情如此特別,黃心怡有感而發地說,有一次她看見弟妹的孩子看媽媽的神情,自此明白無論自己再如何疼愛這個孩子,孩子都不可能如此凝望她,「那樣的凝視如此獨特,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慕之情,只存在母子之間。」

曾以為會是一輩子頂客族的黃心怡,兩年前意外懷孕,三十七歲的她加入熟女媽媽的行列,然而歲月是無窮的禮讚,它洗去了昔日青春的自我,卻留下更多的沉穩與給予的能力,黃心怡也順利邁向媽媽的角色。

「經驗與想像是不同的。」黃心怡笑著與我們分享她的轉變,以前的她非常享受單身生活,認為沒有孩子也無所謂,但隨著孩子的出現,卻發覺曾經是那麼愛自己的人,竟然愛孩子比愛自己更多。

美好的過去,都是極其可貴的療傷良方

情分牽動彼此,靜觀生命的長成總有獨特的領悟,諮商時個案也嗅到黃心怡似乎不一樣了,似乎多了「媽媽的味道」。黃心怡也覺察到自己的轉變,從前她看到處境很辛苦的母親,總是心急難過,更心疼她們就是不願放下母親的責任,但如今也更能同理那種「難」是什麼。

「媽媽與孩子無論是溫度、氣息,甚至血液幾乎是連在一起,那種親密感不是妳在理智上跟她們說,要停下來、不要做那麼多就能做到。」她感嘆地說,「成為媽媽後,我更真實地體會到有些事是需要放慢腳步,也更允許個案花更長的時間來面對自己。」

育兒的美好經驗,讓黃心怡更確信親子互動的記憶是如此珍貴,更是療傷的良方,以前她追溯個案的家族史,泰半是為了蒐集資料,如今她更深刻地帶領青少年重新體驗早期美好的親子互動經驗,並回頭思考當下經驗親子衝突的意義,有時也能幫助孩子長出新的觀點。

然而有些孩子卻選擇關起那扇窗,或者認為過去其實沒什麼,這時黃心怡就會告訴孩子成為人母的體會,幫孩子看見一個女人選擇放掉一切成為母親的心情、對母親的人生有何影響,並跟孩子說,現在你不再像個小baby一樣那麼需要媽媽,但你也有責任要幫助那個年華老去的媽媽適應你現在的狀態,而不是繼續當個被照顧的角色。

黃心怡發現這樣的介入,青少年普遍能接受,「讓他們回到過去最好的經驗,再回頭看現在。」然而,如果是欠缺早期良好互動的個案時,她則幫忙父母去看見當年無法親自照顧孩子所造成的遺憾,也讓孩子知道此刻父母正經驗多大的遺憾與不捨,讓親子彼此瞭解並珍惜當下,也是邁向成熟的療癒之道。
 
從母子一體到客體關係

「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即便青春期時你再給孩子十倍的關注也不會一樣了。」這是黃心怡的職場心得。懷孕後,心性充滿好奇的她,除了忙碌上課吸取生產知識,更推掉許多工作,就是不想錯過彼此的燦爛時光。

「母子之間的對話不僅是言語,更是一抹眼神,一種默契,如果妳沒有親自照顧是不會知道的。」對黃心怡來說,全心投入陪伴孩子長大,於自己、於孩子都是一種滋潤。

孩子出生後的三個月,她全然沉浸在母子一體的依附關係裡,在那段親密時光裡,彷若隔絕於世,世界只有彼此。「這個階段對依附關係的發展很重要,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關鍵期。」那段親密時光,對孩子來說,媽媽是他生命之初的第一個認識的人,因為這個小生命剛離開母親溫潤的身體;於母親,這段親密時光,她生命的每一分鐘都是媽媽,黃心怡笑一笑說,「我就是他的食物。」

然而,生命終究還是要回歸自己,父母也必須協助孩子的獨立,黃心怡感覺孩子的安全感很夠,不需要媽媽一直陪在身邊,而她也不是一直要陪在孩子身邊的媽媽,「我們很有默契。」黃心怡笑著說。三個月後黃心怡開始與孩子分床,目的是希望孩子瞭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懂嗎?」我們問。「我一直同我的寶寶傳遞說,你可以做到的,而我也感覺我的孩子接收到,他知道這是我的床,那是他的床。」

「親密關係需要有一點適當的界線才健康。」除了母親,個體也必須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黃心怡點出男性永遠無法取代女性的育兒經驗,除了是因為「母子的情感很特殊,它是無形中就存在那裡,就是有一些致命的吸引力,因為他是從妳生命延續而出。」也是因為「男性是沒有乳房的,是永遠無法取代女性的。」回憶起那段哺乳經驗,她形容那段經驗實在是太美麗了,於是當孩子準備要斷奶時,母親多少會經驗小小的失落,「當孩子把母親的乳房推開的那一剎那,其實妳明白只要妳再誘惑一下,孩子又會被吸引進去了。」黃心怡笑說這段過去。

於是黃心怡提醒我們女性必須幫助男性建立親子的親密關係,如同她是有意識地在建立父子的親密關係;她以自己為例,週末時她會鼓勵丈夫與孩子親密互動,包括跟丈夫說,孩子在等你喔(雖然這不一定是事實),但這類言語傳達可以讓先生覺得有成就感,覺得自己也很重要。至於第三階段,則要讓孩子知道,母親與爸爸才是最親密的關係,而他是第三者,也就是協助孩子完成個體的分化。

「成為母親沒有失去嗎?」我們問。

黃心怡回答,「我想最大的損失是時間被壓縮了,有了孩子就必須『練習成為有孩子的父母』,凡事將孩子列入優先考量。」

「會不會焦慮孩子的青春期?」我們再問。

「如果說完全沒擔心是騙人的,但我還是比較相信,如果你相信你的孩子不會變壞,他就不會。」黃心怡篤定地說,「也就是最基本的,你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他就可以,至於孩子的未來如何,我比較傾向咱們就等著瞧吧。」那內心的平安與孩子的佯信,是日積月累以愛灌溉孩子而生。處於當下的她語重心長地補充說,「我覺得上天讓我們當父母,不是要我們煩惱;給我們一個孩子,是要我們享受親子間的樂趣。」

生命的擴充與另一種幸福

孩子對每對夫妻的意義都不同,於她,有孩子對婚姻來說是一種擴充,是關係的再增加、觀看視角的再延伸,雖然壓力變大,但卻可以經歷某些「幸福感」,她驚奇地發現,原本她認定的幸福婚姻是如此,但直到孩子出現,竟發現滿足感更大了!她形容「那種『幸福的滿足感』是夫妻情感再怎麼好都不會有的,那種感覺,真的很特殊。」

那是怎麼樣的幸福感呢?我們隨著黃心怡的育兒經驗開始想像,一個生命在妳的面前長大的驚喜,剛開始,他只是一個可愛的爬蟲類,但他慢慢地站立了,還開口喊:「媽媽」,然後有一天,妳突然發現,這個小東西開始有了「我」的概念,他開始懂得拒絕妳,雖然妳有那麼一點難過,但卻也為這個小生命的自主性感到更大的喜悅,而且這個小生命讓妳感受到更多的生命奇蹟,本來擔憂他會旅行不適,但一歲十個月的他在飛機上竟不哭不鬧,還與大家打成一片,回來時,妳發現,孩子的世界又拓寬了,他開始說起更複雜的語言,「飛機飛高高、天空好大!」孩子,你給媽媽的禮物,又是另一種奇蹟,我也祝福你,永保一片開闊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