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事,也許牽動出很多品質。

經過固定看牙的診所附近,忽然想到差不多時間可以洗牙了。刻意過馬路轉進去進了診所,和醫生打招呼。跟他說我想預約下週。醫生正在看病人,點頭和我說了幾句。櫃臺小姐(也不知道是不是護士)在一旁似乎準備什麼,沒理會我。醫生也沒叫喚她來處理我。

我尷尬地等了一下,走了。跟醫生丟下一句說:「我再打電話來好了。」

長輩去銀行辦事,和經辦人員熟,就站著多聊幾句,討論一下在銀行的基金進出。談到一半,經辦的電話響起,熱絡地與另一端熟人客戶談了許久,把她晾在一邊。掛掉電話,也沒特別感到抱歉。

他去常去的小吃店想買個蔥抓餅或漢堡吃。老闆不在,老闆娘正與一個不知道是前面的客人或者朋友,解釋去一個地方的走法。老闆娘解釋得熱情,那小姐聽得迷糊。兩個人都看到這個男生,但似乎沒人要先招呼他或至少解釋一下請他稍待。好幾分鐘過去,問路的肯走了,老闆娘才接受他點餐。這還是因為他今天沒那麼趕。否則,他只有放棄。

很小的三個例子,讀者三不五時可能都會遇到。聽起來都情有可原,可是處理心態和技術上,猶有改進餘地。

不用說大道理,如果我是上述這些服務人員,會這麼做。第一個例子,我是小診所的櫃臺小姐,手上在幫醫生準備藥,醫生在洗牙。門打開有人進來,我會和新到的客人招呼說:「等我一下!這個紗布弄完馬上過來。不好意思。」或者如果那塊紗布可以等,我會先放下手邊東西過來處理預約登記。畢竟,人都到現場了,來者是客。

除非,你不把對方當客。醫院對病人恐怕常常如此想。大醫院這樣就認了,小診所除了靠醫生醫術高超外,也吝惜多一點親切?業者不是都在抱怨健保制度下生意難做?

第二個例子,我會在接起電話後,立刻判斷:是要回答來電者的問題?請他稍後再撥?或等下回電對方?不管決定為何,都要跟某一方致歉,然後,別忘了長話短說,因為有人先在跟你談事情。電話響起固然得接,但要講多久卻是自己該衡量的,否則,杵在你面前乾罰站的顧客,難道會知道你何時結束嗎?是三十秒或者十分鐘?

這無關智商,卻關乎體貼。至少,關乎禮貌。

何況,所有與人接洽事情的上班族都得認清,我們不只在談一件「事」,客戶也在觀察我如何對待他,並且隨時比較我如何對待其他客人或同事。這些都會影響他與我正在洽談的事情,以及,我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專業能力。

第三個例子,我是老闆娘,起碼我會先招呼來客一聲:「不好意思,她問個路,我跟她解釋一下。」或者先問來客:「今天要吃什麼?」譬如是漢堡,麵包得要先烤一下,我會同時跟問路女說:「我先幫他把麵包放進烤箱,免得他等。」再回來繼續講。時間是可以同時運用的--在麵包躺在烤箱中加熱,兩人繼續討論地圖,新客人坐下來等。

如果我是問路人,我更可能會識相地,至少客氣地問老闆娘:「你要不要先招呼客人?先幫他點?」因為畢竟這是小吃店,可不是警察局或義工服務處。我是熟客,順便請教路,當然不好耽誤人家生意。我是路人甲,跑進來問路,更應該有這一點客氣。人家老闆娘熱心,你對新來的客人也沒有一點心?

真的是很小的事,可是我真的會這麼做。儘管我沒有要競選什麼民意代表,也沒有要為粉絲塑造親民形象,更不想開連鎖店做生意。一如在路上走,一天到晚看到直直走過來不懂側身的台北男女老少,實在有點懷疑這些人都在想什麼?還是,他們從來不去想什麼?只是隨己意高興過活?

也許這人有拿東西,我不閃會撞倒我:或者他們是一群人或兩人並肩,好像人多勢眾就毋須禮貌;再或者是狹路相逢,非有一人停下或側身不可--而我往往都是零點一秒、由下意識驅動先閃的人,甚至,注意到在必須擠過公車與捷運乘客時,自己「紳士」地低聲說:「借過。」「對不起。」真感謝爸媽與師長的成長教育。

在我們的家園,有些教育,比國語文的失敗還失敗。這時會懷疑:某些老外說台灣真有人情味,這情味真有發揮在不認識的本土路人甲乙丙丁之中嗎?

也許我們最該培養的不是什麼有待精確定義的「人情味」,而是最基本的禮貌、禮讓、溫柔之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